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穿越成顾横波后的传奇人生 > 第365章 尴尬捐饷 适时介入

第365章 尴尬捐饷 适时介入(第2 / 2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按着这种情况,是由浙江上虞人、典史陈明遇和安徽商人程璧坐实的?

或者是否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程璧捐巨资支持,陈明遇是无能力守城抗清的?

也许可以这样说,是客籍人领导、支撑起了“江阴事变”。这是江阴区别于历史上昆山、嘉定、常熟、太仓等县抗清斗争的地方,是江阴抗清斗争的特殊性之一。

按理说,在“江阴事变”前,程璧本可以携带着自己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所赚的银两细软回徽州老家去。  如果他这样做了,也决不会有一个江阴人对他有任何非议的。可他非但没有离开江阴,反而捐出了巨款?他图的是什么?

顾横将心中疑问说与龚鼎孳和孟仙舟。

当龚鼎孳和孟仙舟说完今天发生的事情后,尤其是今日上午陈遇明号召士绅,商人捐饷,只有一个安徽商人捐饷后,顾横沉默不语。

顾横再一次感受到了这些说的时候大义凛然,说的比唱的好听的部分明末读书人的无耻。

顾横也明白了,革别人的命是容易的,但要来动革命之人的奶酪是万万不行的。果然这样的人历史上屡见不鲜。

顾横不禁在想,如果始终没有人站出来主动捐饷,或许陈明遇会动摇抗清的决心。

也或许以许用为首的年轻秀才们也会失去守城抗清的信心。  更或许也就不会发生后来的清兵“屠城三日”的江阴大悲剧、大惨剧。

孟仙舟立马开口道:“公主,这得先说一下徽商,徽商又叫新安商人,是徽州府商人组成商人团体之总称。”

“徽州人外出经商的原因是山多地少,真可谓是“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

龚鼎孳也跟着补充道:“在天下之民寄命于农的情况下,土地稀缺,生存维艰,迫使徽州人“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是三四岁,往外一丢”地“寄命于商”。”

“因而,徽州人早在东晋时就开始经商了,以后代有发展,至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明嘉靖以后,徽商经营达至极盛。”

听到这里,顾横有些好奇地问道:“那徽商主要经营什么?”

虽然是假设,但顾横觉得这才符合历史逻辑。

然而,就在大家默不作声、就在陈明遇开始唉声叹气的时候,在江阴城里开典当行的徽商程璧,此时既不适时宜又很适时宜地站了出来,自告奋勇地捐银万两。

程璧的这一慷慨的伟大之举,让陈明遇感动得“拜而纳之”。

可是根据龚鼎孳所说,有意思的是当时,在程璧带头捐银万两的榜样下,江阴的士绅们、商人们,似乎无动于衷,还是没人站出来响应捐饷。

鉴于这一情况,顾横猜测,“江阴事变”首先是由江阴年轻秀才许用、北门外拳勇少年季世美、季从孝等人挑起来的。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