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历史军事 >三年不鸣霸业路 > 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辩群臣

第一百四十九章 激辩群臣(第3 / 3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推荐小说:

不论秦军出兵与否,我钟无悔都会跟随楚王驰骋疆场。人说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我曰: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只是可惜了秦国的大好河山!”钟无悔在殿上大呼。

“何谓可惜?”右庶长莒松有意地问道。

“我以为,秦国地势险要,受北方匈奴威胁很小,关中自古为四塞之地:东函谷、西散关、北萧关、南武关。河水为其护国之河,崤山为其屏障之山。上天就为秦国制造了一个天然的防护罩。

东边得潼关,函谷关,使得秦国入主中原进可攻,退可守,其他三个方向又没有什么威胁,利于守险,退可以保国土不失,进则能蚕食邻邦,假以时日,遂愈战愈强,得以傲视诸侯。

秦穆王在位时,有一年晋国发生饥荒,请求秦国接济粮食,于是,秦国派了大量的船只运载粮食,运粮的白帆从秦都到晋都,八百里路途首尾相连,络绎不绝,史称“泛舟之役”。秦国的富足,由此可略见一斑。

秦康公不思进取,便大兴土木,修筑宫殿,只图自身玩乐,搞得民怨四起。但是,这次如能消灭庸国,至少可以平息民怨,史书上,多少也会为秦康公载上一笔吧。

想到这里,秦康公不由有些心动,他向钟无悔问道:“如果这次楚国又欺骗我们怎么办?”

“大王尽可放心,大王和众臣可能还不知道,楚国的太师潘崇因为谋反,已经伏诛。现在,王权已归楚王,这次灭庸,楚国势在必得,楚王将亲帅大军伐庸,欺骗一说,从何而来?”钟无悔反问道。

“依你看,该当如何?”秦王向右庶长莒松问道。

秦国不像晋国,就算没有分裂,他国也很难攻破秦国的险要关口,只是出兵时,要时刻提防来自齐国,燕国和楚国的偷袭。

而楚国,这次则与秦国共进退,齐、燕两国,国力羸弱,绝不敢与楚秦联军开战。

秦有关中平原,膏壤沃野,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仅靠关中和关东,都能具备称霸的雄厚经济实力。

一个出色的守成之君,必须是霸业的延续者,这样才能口碑载道,传颂不绝。所以我曰可惜!”钟无悔慷慨激昂,滔滔不绝的结束了自己的雄辩。

这番话,说的不少大臣热血沸腾,也唤起了康公心底蛰伏已久的雄心。(未完待续。)

想到这次可能有所建树,功垂千秋,作为相国,又无需领兵亲征,莒松已有意出兵,但是,万一失败怎么办?他又不愿担责,于是,莒松没直接回到秦王的问题,而是说:“这次伐庸的机会的确不错,可是,没有良将也难取胜,就我看来,秦国和楚国与庸国作战,还没取得过胜利。将才难得啊!”

莒松的言下之意是同意出兵,但是因为没有良将,可能招致失败,一旦失败,领军之将将要担负罪责。

这时,上将军徐达激昂地说:“只要大王答应出兵,微臣愿立下军令,领军出征,如果战败,微臣绝不生还。”

“大将军身死只是一个人,可是一旦战败,又会有多少我秦国儿郎的鲜血洒在疆场,望大将军慎思。”一位大臣说。

“都曰秦军乃虎狼之师,没想到在朝堂上,却如此畏首畏尾,乱世之中,哪有平安可言?一个国家不靠奋战立国,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怕见血,最好解散三军,投靠他国为奴。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