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伍看书
会员书架
首页 >科幻灵异 >修不成仙的我只好考科举 > 第 119 章 其一

第 119 章 其一(第2 / 4页)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推荐小说:

此题涉及夏商二代之礼,世人皆知孔子推崇周礼,周之前还有夏与商,何以他推崇的却是周礼?这一段话说得很明白了:

答案很简单,文献不足,二代之礼不可考!就连其后裔杞、宋二国都难有足够的典章与贤才让孔子证实夏商二代之礼。即便孔子能说的头头是道,却没有足够的文献证据可考,又如何证明他所言可信?

至于无可考的二代之礼孔子为何能说得头头是道,盖因:“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即周礼来自夏商二代之礼,孔子因周礼而对二代之礼有所推断。

不过,根据孔颖达在后文的注解,宋国与杞国并非完全不存在夏商之礼,而是对其有一定程度的保存。只是“文献”不足,即二国的文章与贤才不足,在孔子看来,不能作为验证殷礼与夏礼的某种实证。

由此观之,孔子十分务实。

依照《大齐会典》规定,乡试分为三场,首场考试内容是四书义三篇,经义四篇。

换而言之,考官所出的四道四书题,择其三而做即可。其中《论语》、《孟子》两道题为必做题,而《大学》、《中庸》二者择其一;至于二十道五经题,考生只需做所治本经的四道题即可。

至于说若是自认有能力也有闲暇,偏要将所有考题统统做了——虽无明文规定禁止,只是能否得中秋闱就得看主考官的想法了。若是被主考官视作不守规矩的狂士,岂不是到贡院里来白白遭了一回罪?

此等尝试显然大可不必!

谢拾看过考题,心中便有了数,他低头在草稿纸上将准备做的三道四书题与四道《易》经题抄下来。细心谨慎的他没有忘记先一步熄灭炭火,将火炉塞入座下,以免试卷不小心受损。

谢拾忍不住想道。

以孔子所在的时代,夏商二代之礼不可考,所能尊崇的唯有周礼。否则,总不能让孔子当个大预言家,推崇未来尚未出现的礼乐吧?相比之下,千百年后的许多读书人,开口三代之治,闭口复周礼,未免不合时宜。

而后,他才开始认真作答。

首先是《论语》题——

【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杞国与宋国皆为春秋时的诸侯国,前者相传开国君主是夏禹后裔东楼公,而后者的开国之君为商纣王庶兄微子启,也就是说,两国分别是夏禹之后与商汤之后。

而文献,指的是典章与贤才。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